2月13日《南方日報》04版
■新春用工趨勢調研·求職篇
在格蘭仕中山廠區各個車間參觀了一圈后,“00后”小伙張小旺被高度智能化生產“觸動”了,當即簽約入職,“我對在這里發展很有信心”。
今年,格蘭仕計劃首批招收技工5300人,且需求仍在增加。這是廣東新春用工趨勢的一個縮影。記者走訪多場招聘會和多家制造企業了解到,年輕群體越來越青睞制造業,高學歷人才從追逐“互聯網大廠”到加入“新制造工廠”成為新現象。
當前,廣東提出“制造業當家”、把制造業當家這份厚實的家當做大做強,而人才成為制造強省的關鍵支撐。一方面,高科技制造業的發展,正在吸引高學歷人才加入;另一方面,“雙一流”高校畢業生走向制造業產線、深入車間,用自身專業所長提升制造業技術。尤其是“00后”等年輕人才加入生產一線,成為社會經濟發展“新勢力”。
與智能機器人成為同事
2月11日一大早,19歲的陳儷文就來到位于佛山順德的勒流新春招聘會,工業機器人技術專業在讀的她,希望能找到一個實習單位?!拔覀€人比較青睞工廠繪圖員崗位,能和專業掛鉤?!标悆牡哪_步一直徘徊在當地多家大型制造業攤口前,“大企業肯定是第一選擇,想去工廠一線和現場學習下,有了經驗對找工作也有優勢。”
10多公里外,順德陳村也在舉行今年首場招聘會,制造業崗位攤位擠進不少年輕群體。1998年出生的李永恒向一家制造企業遞上簡歷,應聘裝配工。其實,4年前李永恒就出來工作,他換了幾份工作后還是決定進入制造業,“有人會說制造業很苦很累,但其實在工廠工作時間穩定,壓力沒那么大”。
隨著春節假期結束,各地穩經濟舉措進一步落實,各類拉動就業的積極因素進一步釋放,就業景氣度快速回暖,廣東制造業用工市場迎來兔年“開門紅”。
獵聘平臺數據顯示,深圳節后首周新發職位占比最大的行業為電子/半導體/集成電路,占比13.78%;新能源、醫療器械、智能硬件、整車制造、機械/設備也位居前十。
從人才投遞簡歷情況看,電子/半導體/集成電路、新能源、計算機軟件、通信設備、智能硬件、機械/設備等行業亦位列深圳開工首周招聘需求最大的前15行業,這表明上述行業處于供需兩旺的狀態。
制造業大市對制造業人才的需求更是凸顯。東莞開工首周招聘需求位居前五的行業為電子/半導體/集成電路、機械/設備、批發/零售、通信設備、新能源;佛山前三為家電、家具/家居、機械/設備,均與當地的產業發展特色息息相關。
人才流動潮汐背后是產業的升級與更迭。華南理工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廣東社會保障研究中心主任黃巖表示,制造業用工熱折射經濟溫度,透出經濟運行回穩向好的暖意。
制造業來了“超強助攻”
在邁向數字化、智能化過程中,制造業對人才需求與高科技企業越來越重疊,近年來“雙一流”高校畢業生、“海歸”研究生等開始向高端制造業“回流”,成為制造業轉型升級的“超強助攻”。
從倫敦國王學院工程管理專業碩士畢業的馬禎孺,現供職于廣汽乘用車工藝技術部總裝工藝科。這份工作的內容是運用視覺算法識別車型,通過編程讓電腦像人一樣識別物體,指揮機器人干活。“比如說,我讓電腦識別這個工位上的車型,根據不同車輪大小,讓機器人調整姿勢方便抱穩車輪?!苯衲甏汗?,工作后第一次回家過年,馬禎孺這樣和爺爺解釋自己的工作。
如今,走在大街上馬禎孺也會習慣性地留意走過的車型,并忍不住在心里作比較。
比馬禎孺稍晚入職的“00后”林奕丞,畢業于西安交通大學車輛工程專業,在位于增城區廣汽本田生產本部二工廠焊裝管理科技術系擔任品質人員。相比在校園課堂里學的汽車構造、汽車理論等基礎知識,現在要更切實地觀察、思考、解決問題。
網聯化、智能化、電動化……在林奕丞看來,這不僅是“萬億廣汽”的核心競爭力所在,更是推動廣東制造邁向廣東“智造”的浪潮,而自己身處其中并參與其中,“想想就很開心”。
當制造業與科技企業越來越正面“搶”人才時,科技企業人員也在加速推動數字技術與實體經濟融合。
作為第一批進入社會的“00后”大學生,紀偉畢業于軟件工程大數據專業,他的同學一般都選擇進入軟件行業,尤其是“互聯網大廠”,而紀偉則選擇加入深圳奧比中光——一家主打3D視覺技術賦能制造業智能化升級的企業。
紀偉進入制造業行業才發現,制造業有兩種,一種是傳統制造業,延續傳統產業價值、工藝水平,到現在依然不可替代;而奧比中光這類公司則是另一類,它服務智能制造業、高端制造業,依靠核心技術,連接實驗室和產線車間,通過自主研發,打造走在世界科技前沿的產品。
“我們正身處‘硬科技’自主大潮,希望深入了解更多行業信息、產品信息,通過我們的理解、設計和團隊支持,做出有高技術含量和高附加值的自主科技產品。”紀偉說。
普工不再“普通”
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制造業深度融合,生產線越來越高度智能,會不會搶占工人崗位乃至迫使他們從企業離開?
在廣州市里工實業的制造產線上,每一臺機器人前都有一個屏幕,幾乎所有的操作圖紙和工藝,都可以在屏幕上點開。前些年,里工實業趕上了“機器換人”浪潮。不過,員工并沒有因此“丟掉飯碗”——很多人掌握機械技能,從普工轉為技工。
“智能智造不是對普工做減法,而是提升后再出發?!崩锕崢I公司CEO李衛銃觀察到,其實,“Z世代”對數字設備上手很快,他們可以非常熟練地在屏幕上操作一切。
在富士康工作的李樹燦,也是普工轉技工的一個典型代表。盡管是一名年輕的“95后”,但李樹燦已經“幾進幾出”富士康,自初中畢業后就輾轉多家流水線工作?!拔乙郧八氵^,臨時工總體收入比正式工還要高,又自由?!崩顦錉N說。
在分工極細的富士康,從前在流水線工作可能整天只做同一個動作,“螺絲釘”的角色讓人波瀾不驚。但產業的進化帶來了變革,隨著機械手的導入,枯燥的程序性工作被取代,同一個工站的人越來越少,但同一個人要負責的事越來越多,得眼觀六路耳聽八方。
如今李樹燦以正式職工身份入職富士康,他注意到,從面試到入崗再到培訓都有完善的流程,甚至有專門工作人員對接,車間也不再像以前是一個“大雜燴”的場景,每一個區域規劃都很精細,甚至有自己的獨立空間。
李樹燦還報名參加了內部提供的技能培訓,利用空余時間上網課?!?span style="color: #366092; font-size: 16px;">我希望將來自己能從普工到技術工、再到工程師,以后可以管理更多工站。”他期待拿下銑工和電工證書后趕上輪崗,得到更多選擇機會。
馬禎孺也給自己設立了目標,未來三到五年,做一個更專業的智能制造工程師?!?span style="color: #366092; font-size: 16px;">我并不認為‘進廠’這個詞是消極甚至低級的代表,每一個行業順應時代浪潮改變,我們也找到適合自己的路,千萬不要看輕自己的影響。”
馬禎孺記得,在華南農業大學讀本科期間,在老師帶領下進入一家傳統電子廠,錄制工人手部作業,分解出無效動作后進行優化,“用專業軟件進行逐幀分析,最后的確能夠幫助工廠提質增效,那時我就覺得挺有成就感,大量的傳統企業有極大提升空間”。
“現在我也常跟朋友開玩笑說我‘進廠打工’了,希望有一天我能指著路邊一輛車說這個車型的品質是我負責的。”林奕丞笑道。
【走馬觀粵】開欄的話:
黨的二十大報告作出“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著力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重大部署,強調“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全省高質量發展大會提出,凝心聚力推動全省上下在高質量發展之路上形成比學趕超、賽龍奪錦的奮進態勢,努力在現代化建設新征程中開好局起好步。2023年開年以來,我省基層一線不斷發生精彩故事、涌現先進案例,折射出發展新趨向、新態勢。南方日報時局版即日起推出“走馬觀粵”欄目,走馬縱覽廣東,聚焦一線發展,心系基層讀懂廣東,發掘特色做法和先進經驗,評析社會經濟發展大勢,敬請垂注。
【南方日報記者】郜小平 魏泓泉 藍志凌 姚翀 李榮華 葉丹
【策劃】李卓